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赵氏孤儿》即将以音乐剧的样貌全新启程

亲子岂可死,养父岂可杀——《赵氏孤儿》的这两个伦理“困境”造就了文本能够不断收割解读的丰富性。”徐俊诉

  而那个在屠岸贾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赵氏孤儿”程勃,从百姓疾苦中看到了义父的残暴,他没有选择站在家庭层面报仇,而是站在国家和人民的高度,对父亲进行申诉。

  古今中外的改编者们都怀抱着巨大的热忱走进《赵氏孤儿》的当代搬演,希望能寻找到“此时此刻”最合理的阐释。在林兆华的话剧作品中,孤儿最终拒绝报仇。王晓鹰执导的越剧里,复仇的主角变成了程婴,然而他无法以同样残暴的手段回击,但孤儿却变成了另一个屠岸贾……

  用音乐剧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让古典IP在当代“复活”

  “它使我们看到古代经典传承的又一种全新可能。”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高子文说,古典作品往往包含了人类最核心的困境,“古典作品的魅力不是因为它们提供了结论,而恰恰是因为它们提出了问题,让我们以一种现代的开放视野来面对过去。”

  进入21世纪,海外改编演出《赵氏孤儿》又形成一个小小的热潮。2012年,在莎士比亚故乡特拉特福天鹅剧院,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打造的舞台剧《赵氏孤儿》上演了。当时,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对《赵氏孤儿》的宣传就定位于“中国的哈姆雷特”。“从某些程度上看,《赵氏孤儿》的情节和莎士比亚的古典保守风格很合拍。”梁超群说,“人物的行动不以伦理图谱为旨归,一切的悲剧之源是人的意志选择。”这个由詹姆斯·芬顿撰写的全新改编本一经亮相就获得了很高的国际关注度。

  源自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复仇故事《赵氏孤儿》,在传承与流变中不断展现它恢弘的人性主题、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阔的人文背景,形成一次次国际性改编和演出热潮。历经元杂剧、话剧、歌剧、影视等多种艺术类型搬演后,《赵氏孤儿》即将以音乐剧的样貌全新启程。

  “音乐剧虽然是舶来的艺术,但在本土扎根日久,中国人可以很自信地用音乐剧来讲故事,音乐剧,也完全可以成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阵地。”徐俊诉说了自己的心愿,希望这部耗时三年打造的《赵氏孤儿》,能够迈着大步走向当代世界,拉近东西方观众的心理距离。

【编辑:梁静】

  历经元杂剧话剧等多种艺术类型搬演后 《赵氏孤儿》即将以音乐剧的样貌全新启程

  亲子岂可死,养父岂可杀,古今中外不断挑战这两大伦理“困境”

  亲子岂可死,养父岂可杀——《赵氏孤儿》的这两个伦理“困境”造就了文本能够不断收割解读的丰富性。艺术上相对写意的中国戏曲,在面对抽象的高古情怀和舍生取义的道德世界时是刻意留白的。“然而,在物质意义上的现代世界生存了多年的我们,去理解那种为了忠义而献身,甚至献儿的壮举,难免会有一定障碍。”高子文说,从“孤儿”复仇的角度看,现代观众首先考虑的是他的内心。一个真实的戏剧人物的内心,绝不是某种伦理的图解与注释。他拥有的丰富性将成为整个戏剧的基础。

  ■本报记者 童薇菁

  早在十八世纪,《赵氏孤儿》就被文豪伏尔泰等引入欧洲,如今,这份珍贵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在21世纪依然延续。导演徐俊获得英国剧作家詹姆斯·芬顿的剧作版权后,在元杂剧和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改编版的基础上,重新创排中文版音乐剧《赵氏孤儿》,5月27日起该剧将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首演。  

责任编辑:影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