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奇迹背后的奇人

1956年秋,浙昆赴沪拍摄彩色影片《十五贯》,1957年春全国公映,留下了朱国梁唯一的、也是不朽的银幕形象 1927年,

  1952年底,国风流动到无锡甘露镇演出,上海成立的华东戏曲研究院来人高薪聘请周传瑛、王传淞去任教。但作为国风的台柱,周、王如果一走,国风后继无人,只能散班。事关重大,朱国梁照惯例召开了全团会议,时值隆冬,全团上下只好到一家公共浴室(南方话称为“混堂”),趁上午不营业时,借着烧水的余温,商讨剧团的走向。最终,朱国梁一锤定音:适逢杭州市派专人邀请国风去参加戏剧会演,借此契机,全团到浙江的省城最后放手一搏,假如在那里能够站住脚,大家就依然相守在一起;假如仍然改变不了生活状况,周、王另谋高就绝无二话。此言一出,皆大欢喜。12月22日晚上,国风全团即从甘露镇抵达了杭州。

  1903年旧历七月的一天,朱国梁呱呱坠地之初便被弃置路隅。18岁时,其养父朱锦章去世,家遭火灾,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宁波镇海,到上海谋生,身上只有一元二角银币,无处投亲,只能沦为小贩。

  而这一切的背后,始终有一个微笑的、却几乎辨认不清的身影。这个人,叫朱国梁。

  朱国梁的人生经历,不要说他亲近的人知道的不多,就是连他自己,恐怕也有不少无解之谜:他的籍贯源自何方?他的生身父母是谁?究竟为何在襁褓之中就将他遗弃?

  整整六十年过去了,今年九十岁的朱世莲老人每每忆及这一幕,仍然对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而潸然泪下。

  1927年,在朱国梁即将展露出艺术创作的巨大能量之前,张柏生就将掌上明珠张彩娟(艺名张凤云)许配给了他,可见接班传承的深意。彼时朱国梁或许还不知,他将用一生的颠沛操劳来回报老岳父的这一份知遇之恩。

  昆剧《十五贯》进京首演65周年 纪念朱国梁先生逝世60周年

  朱国梁不仅对社会现实有着高度的敏感,还能巧妙利用新媒介、以各种方式传播苏滩。他定档在电台播音演唱,据说,当天的报上有什么新闻,他晚上在电台即可用赋唱出。他演唱的时事新赋《新女界现形记》《伸张女权赋》《预防霍乱歌》《哭孙中山》《狗恋爱》等,从标题上就能看出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时效性。再加上他的表演,被人总结为“词句之间,言外有言,嬉笑怒骂,兼而有之……尤其是他那一副道学先生般的尊容,种种幽默的面部表情,益加衬托出了他全部艺术的冷静俏皮的妙处。”上述种种,一个演员终其一生倘能精于一项,已属不易,朱国梁竟然兼而有之,且几乎都是无师自通。

  从各文艺形式中吸收营养推动昆、苏融会一体

  1961年3月9日晚,刚刚抵达建德县不久、正在准备演出一应事务的浙江昆苏剧团接到一个不幸的消息:本团老演员朱国梁因肺疾复发,住进了杭州浙一医院,情势危急。团里立即决定让两位青年演职人员——朱国梁的长女相群、次女世莲于次日清晨出发赶回杭州。

  苏滩与昆剧源出一脉,忧心于苏滩前途的朱国梁,进而感叹当时唯一的昆班仙霓社在上海还“得不到地位”,但他坚信的是:“我说世界上没有一桩是没有挽救的,只要您肯下苦工,费脑筋,呕心血地去研究和改革,什么办法都好。”昆曲在他眼里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他号召全班学习昆剧表演,经济上以苏养昆,艺术上以昆养苏。同时,他努力突破苏滩的因循守旧,从各种故事内容中寻找题材,编写剧本,还从各种文艺形式中吸收营养,推动昆、苏融会一体。在他的感召下,国风原本的成员张兰亭、张艳云、龚祥甫、张凤云、张凤霞等也莫不全力配合。

  1952年中,国风流动到江苏太仓,国风前辈们以“传”字辈的起名原则,将随团的子女们统一更名为“世”字辈。年轻的团长朱相正从此改名朱世藕,在父亲的主持下,她向周传瑛行了拜师礼,成为“世”字辈称周传瑛为“先生”的第一人,从此“先生”这个尊称几乎成了周传瑛的代名词。很可能也是从此,周传瑛开始明确,自己今后不但要为全家老小的生存努力,而且还要扛起当年传习所的“大先生”沈月泉、“二先生”沈斌泉的传承重任。

  我希望中国能实行废除旧历,我希望全上海市在新年里不听见牌声,我希望全国民众将爆竹钱省下了,捐给政府里买飞机,我希望新春里的支出,勿比平常时候增加,我希望抗日计划,勿推迟到五十年以外……

  1956年7月,载誉回到杭州的浙江昆苏剧团,接受了《浙江日报》的专访,报道的最后,“老艺人朱国梁”说:“《十五贯》是成功了,但是《十五贯》不能‘贯’到底——这只是一个开始。”2018年5月15日,一台反映朱国梁生平事迹的特别演出“一个不能被忘却的人”在杭州拉开帷幕。这年适逢朱国梁先生一百一十五周年诞辰。他的世寿还不满五十八周岁,而在他去世整整五十七年之后,才第一次举办了对他的纪念和研讨活动。这,应该也只是一个开始。

  此时,尚未发生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战火尚未点燃,而一个很随意就被公务人员认为只会唱淫词艳曲的艺人,却在九·一八之后就一直稳稳站在抗日的立场,不论自己经历着什么样的烦恼与艰难,都希望民众过上健康的现代化生活,把无谓的消费换成对国防事业的支持,希望看到民族富强独立。有着这样情怀的朱国梁,绝不只是一个略通文墨的普通艺人。

  朱国梁可以说是一位集编剧、导演、表演、管理于一身的梨园奇才。他瘦弱的身躯,奇迹般地负荷起了昆剧、苏剧两个剧种沉重的命运,直至其生命终结。

  一个苏滩社,为什么要吸收昆曲艺人

  今天高速公路最多只需两小时的车程,当年要换乘多种交通工具,耗时整个白天。等相群和世莲赶到医院时,天已擦黑,她们在病房看见面容瘦削的父亲插着氧气管,已无法讲话,只能紧紧攥着姐妹俩的手。世莲对父亲说:“爹爹侬可以放心了,我和姐姐都回来了!”主治医生随即交代:今晚病人必须整夜都有家属陪床。朱氏姐妹连声答应:今夜我们肯定不会断人。但是姐妹俩赶了一整天的路,水米未打牙,于是先回到团部放下行李,当她们刚端起饭碗时,医院又打来了电话:病人病情恶化,赶紧过来。就在二人再度赶往医院的途中,朱国梁停止了呼吸,遗体随即送往太平间。

  朱国梁仿佛生来就是要让昆曲实现“月落重生灯再红”的那个人:《十五贯》一举成名之后,不到五年,朱国梁便因病溘然长逝。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其出类拔萃的艺术创造,在组建“国风”、支持昆曲从崎岖小径走向康庄大道的过程中,他的呕心沥血,也渐渐为人所淡忘。

  让昆曲实现“月落重生灯再红”的那个人

  1953年2月13日,国风昆苏剧团第一次走进杭州人民游艺场,开始了历时一年的驻场演出,第一部上演剧目,就是朱国梁根据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改编的昆苏剧《疯太子》。朱国梁在创作上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保持了高度的敏感,但是昆剧应该怎样来适应新时代,他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因为朱国梁认为:“由于昆剧这个剧不适宜表现现代生活,因此,我要从多发掘、整理戏曲遗产,多演好的古典戏曲着手,并且要不断地想办法把它改得更通俗一些,让更多的观众可以欣赏。”

  1955年秋冬之际,浙江省委文教部副部长兼省文化局局长黄源慧眼识真,成立了以黄源、郑伯永、陈静为核心,国风昆苏剧团老艺人周传瑛、朱国梁、王传淞、包传铎、张娴等共同参与的《十五贯》整理小组,确定在“双熊奇案”中删去熊友蕙、侯三姑一线,由陈静执笔写出剧本。

责任编辑:影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