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些艺术节因为各种条件的局限,可能在国际上学的是“策展制”,但回来在实践中却是“抄水表”——视艺术节期间当地有什么本来就要上演的节目,看看还不错,就抄到大表里,给点补贴,挂个名,成为艺术节排片的一部分。事实上,目前各地以政府为主导的绝大部分艺术节,名称或各不相同,如戏剧节、戏曲节、音乐节等等,都是这种“抄水表”的方式,谈不上真正的策展概念。
如果说以上这些戏剧节和艺术节展都是以专业的戏剧机构身份和“策展制”进入观众视野,那2013年出现的“乌镇戏剧节”则拉开了文旅领域的“艺术节”大潮序幕。以艺术节展为旅游助力、为品牌增值,为游客和观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综合体验,给行业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为后网络时代的线下内容竞争,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各种音乐节在中国大地上此起彼伏的轰鸣声,对年轻人的吸睛力与吸金力,在综艺与视觉传播的助力下,成为各地政府、商业品牌的必争之地。
同样,一些官方背景较强的艺术节,由于工作人员身份受出国的管理和限制,有些负责选节目的人一年只能出一两次国,去一次只能一周,还必须跑两个国家,常常时差都没倒过来,戏只看了三五部就回来了。这种视野,是没有办法挑到好戏的。所以如果学院派和纯政府背景的艺术节不进步,未来市场上就还是以资本和民间为主导的艺术节会更胜一筹。
未来 : 走向细分多元 视野仍是短板
这一态度的转变,并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出于促进商业的需要,而是原有的体制内“艺术节”主办模式僵化,早已拼不过市场化的艺术节运行。“抄水表”或以国有剧院团主旋律应景之作集结而成的各种节,迅速被信息化时代的观众所抛弃,真正的观众很快会流向那些高质量的内容产品和口碑更好的艺术节展。
针对这一未来趋势,中国艺术类院校的学院派,特别需要增强实操经验和自身视野。在我们以往的交流中发现,各大艺术类院校比较缺少“活动管理”“节展策展”这个方向的课程,但要培养一个有实力、经验和美学高度的策展人,非十年之功不可。我接触过的很多艺术专业老师,出国机会非常少,语言也不够好,偶尔有出国交流的机会,看了一些戏或一些节,但因为没有条件长期跟踪观察和观看,所以视野与认知常常就定格在他看过的那个时刻。殊不知全球不同形态的艺术节是非常多样的,运作与策展模式也在常变常新,但国内理论界少有人去梳理和建设。
如果有兴趣去深入研究一下西方艺术节的发展史,会发现其并非“刻舟求剑”式的有某种固定模式或套路。相反,出于竞争和树立特色的需要,每个艺术节都要发展出自己的独特定位,并不停地求新求变,才可能在全球的艺术节领域的竞争中立稳脚跟。
“聚艺成节” “造节”蜂起
现状 : “造节”效应刚刚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