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奥斯陆》:一座关于和平的纪念碑

影片《奥斯陆》结束时的新闻录像显示,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白宫草坪上见证了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与巴勒

  将一出戏从舞台搬到银幕是一件颇具挑战的事情。编剧罗杰斯从其三小时的获奖原剧中删去近三分之一的内容,这虽然不可避免地牺牲了一些精彩的场面,但增加的情节却使得影片的逻辑更为充分合理,视听效果也更为引人入胜。如身上沾满炸弹爆炸尘土的莫娜走在加沙街道上,目睹了两个年轻人徒劳无功的行动。他们一个是以色列士兵,一个是巴勒斯坦平民。这一经历强化了她促使双方走到一起的动力。频繁的机场接机和沿海公路中的驱车飞驰,又为所需的秘密行动增添了分量。双方代表雪地森林小径上的散步和谈话,不但缓和了室内剑拔弩张的气氛,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将观众吸引其中的温暖感觉。与紧锣密鼓的会谈相映成趣的是莫娜和特耶的关系状况。一个场景中,他以妻子的灵魂发誓说了一个大胆的谎言;另一个场景中,如果他不给外交官们足够的谈判空间,她就威胁与他离婚。

  然而,这部电影对巴以和谈的描述却是引人入胜和发人深省的。它强调了一个事实,即,导致冲突的种种因素因战争、殖民主义和大屠杀而进一步激化。它给予人们一种希望,即,就算是世界上最不可调和的局面,也可以通过谈判获得相对圆满的解决;它也凸显了一种观点,即,和谈的成功是各方合力的成就,而不是某种力量主宰下的结果。这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殖民主义思维,而且也说明了行动主义应该有的一切。它给置身事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细微的信息,即,他们的作用是支持、促进以及在可能的情况下缓和局势。整体而言,由于没有对关键问题展开有意义的讨论,电影《奥斯陆》相较五年前的同名戏剧并没有出色很多。影片中乌里对艾哈迈德说:“我们的人民生活在过去。让我们找到一种活在当下的方法。”但是怎么做呢?《奥斯陆》没有给出答案。

【编辑:陈海峰】

  影片的一些场景中,视觉语言的修饰也意味深长。如跟踪以色列外交部长踱步的镜头,捕捉到房间幽闭紧张的氛围;代表们站在瓷砖地板上的重复俯视镜头,凸显的是彼此对峙的意味,唇枪舌剑中的几个圆桌镜头也颇为醒目。断续闪回莫娜在饱受战争蹂躏的加沙经历时,镜头放慢,颜色冲淡,如梦如幻中既有个人的创伤,也有战争的残酷。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窗户敞开,空荡荡的谈判桌沐浴在柔和的阳光下,暗示老死不相往来的宿敌也有握手言和、彼此理解的可能。而影片间或夸张的灯光运用也一样颇有成效,观众只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却看不清他们的表情。这种有意为之的戏剧性元素表明:谁在说话并不重要,说什么才是关键所在。这使得现实中很普通的场景既有电影感,又有观赏性。

  《奥斯陆》:一座关于和平的纪念碑

  冯新平

  世人对持续几十年的巴以冲突好像已变得麻木不仁,只有当暴力和流血事件升级时,国际社会才会采取行动。也许现在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举行另一次和谈的时候了。美国HBO公司5月29日推出的《奥斯陆》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为及时和应景的一部电影。这部根据J·T·罗杰斯2017年托尼奖同名舞台剧改编的作品,讲述了1992年至1993年期间,以色列政府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奥斯陆协议的故事。虽然这些协议没有带来持久的和平,但它们仍然是一座纪念碑。它表明当人们走到一起并开始交谈时,就会有好事发生。这是一个需要被讲述和重述的故事,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

责任编辑:影小小